官方微信号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吃糖会得糖尿病的!”
“血糖高,别吃水果了!!”
“别打胰岛素,会上瘾的!!!”
天哪,你被这些“偏见与谣言”欺骗了多久?!关于糖尿病,真的不能只用它的名字去揣度!
这些怪谈不仅会误导你,还可能延误病情,给你的健康带来严重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一盘:
那些曾经忽悠过你的“糖尿病怪谈”!
吃糖与糖尿病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糖尿病是因机体产生的胰岛素不足或不能对胰岛素作出正常应答而导致的以高血糖(葡萄糖)为主,涉及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但不能忽视的是,“持续过量摄入糖类”可能导致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所以日常饮食应当适当控制摄糖量,像奶茶、果汁、汽水一类的含糖饮料一般建议尽量少喝。
糖尿病并不是中老年特有疾病,且近年来有快速年轻化的趋势。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目前在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至39岁人群达6.3%,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接近甚至超过 20%。
因此,不论哪个年龄段都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
此“无糖”非真无糖!
所谓“无糖食品”指的仅是不含蔗糖、果糖等,但可能使用了“代糖”,例如阿斯巴甜等甜味剂。另外,几乎所有的食物种类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都会产生热量而影响血糖。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应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其他25%-30%是脂肪,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
虽然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水果方面有一些限制,但无需完全从饮食中将其排除。低升糖指数(GI)水果(如柳橙、木瓜、草莓等)对糖尿病患者相对有益,因为它们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被人体吸收,食用后不容易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动。
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 D 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及全谷物等的摄入还有利于预防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不过,病患还是要切记,水果不宜吃得过多,应优先选择低GI水果且每餐不宜超过200克(具体食用量请遵医嘱)。
目前认为,糖尿病无法治愈,是一种需要终生控制的慢性疾病,但这并不能理解为可以不治。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糖,预防和减少/减缓其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正规地治疗糖尿病、控制好血糖以及调整好其他代谢环节,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建议糖尿病患者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坚持治疗,切忌擅自停药,导致病情恶化。如果随病程发展,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血糖会出现波动,则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 IFG)、糖耐量受损( 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2007 ~ 2008 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按照WHO 1999 标 准, 糖 尿 病 前 期 患 病 率 为15.5%(约1.48 亿人)。2013 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按照ADA 2010 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 35.7%。
糖尿病前期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其出现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每年约有 5% ~ 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进展为糖尿病。
已有证据显示: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降低其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其实,在2型糖尿病发展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体内多项指标如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更早、更准确地把握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分期,并进行早期干预,达到维持甚至逆转病程的目的。
药物治疗作为五驾马车之一,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通过饮食及运动无法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内分泌专科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及降糖药物的药理毒理特性,科学合理地选择降糖药物,并定期检测血糖和肝肾功水平,及时调整降糖药物方案,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药物性肝肾损害。
部分降糖药物除具有降糖作用外,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衰、慢性肾脏病方面也具有获益。只有极少数患者经过有效干预后可能获得短期缓解(蜜月期),在此期间,患者血糖正常,且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
而绝大多少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用药,随着病程进展部分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后自行停药,则可能导致血糖再次升高甚至造成血糖大幅波动,对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血糖控制平稳后,也不应擅自停药。
对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由于其胰岛功能严重衰竭,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确诊后需尽早使用胰岛素以维持生命。而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早期不需要使用胰岛素,一般出现下面情况需考虑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它并没有那么危险!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降糖激素,糖尿病正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被抵抗等因素而产生的疾病。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存在成瘾的问题。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适用于:
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快速减轻高糖毒性,改善患者预后。很多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血糖控制理想后,配合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改用相对方便的口服药治疗。
别被名字欺骗!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重要诊断指标的,但绝不是仅仅降糖就可以了。2 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这些合并症有时可使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展速度及危害显著增加。如糖尿病病人并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比率要高于正常人4~5倍,心肌梗死和卒中等风险显著升高。
所以,为预防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的控制,并在有适应证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联合治疗与预防。
虽然降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并不意味着血糖越低约好。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糖过低现象。低血糖可导致不适甚至生命危险,也是血糖达标的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 mmol/L就属于低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关注高血糖,却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性。
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记忆下降、智力减退等,并可使心脏功能出现异常。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卒中样表现,并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因此,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平稳降糖,并结合年龄、合并症、预期寿命等综合因素制定合适的血糖控制目标。
目前临床上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利用血糖仪进 行 的 毛 细 血 管 血 糖 监 测 、持 续 葡 萄 糖 监 测(CGM)、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等检测。
很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因此仅检测空腹血糖不能准确地反应患者的真实血糖情况。所以,一定要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查及监测。另外,还可以辅助一些特检项目及时进行糖尿病和其他慢病风险的筛查,例如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数、ApoE基因等。
阿兰贝尔糖尿病健康管理